重構歷史 未必令人信服 : Churchill

6★/10★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牙牙語

拍攝歷史影片,除了具有基本的電影藝術之外,還需兼負報道史實「真相」之任務。如果成品和事實相距甚遠,而又未加說明以正視聽,最終易冠「誤導」之名。2017年英國電影界連續推出二戰其間英國首相邱吉爾生平影片,先是6月由歷史學家Alex von Tunzelmann編撰,Jonathan Teplitzky執導,Brian Cox,Miranda Richardson及John Slattery主演的《Churchill》; 另外則是年底推出來勢洶洶,由Gary Oldman及Kristen Scott Thomas合演的《Darkest Hour》(當然這還未包括在2016推出,極受好評電視影集《The Crown》中John Lithgow詮譯的Churchill)。由此可見,邱吉爾生平事蹟在近幾年中成了觀眾粉絲極感興趣的影視題材,但是如果添加個人杜撰,失去該有的真實性,那麼觀後首要作業,便是必須好好研究史實(人物)真相,以免造成人云亦云!對於新片《Churchill》,牙牙語建議:實在勿須信以為真。
全片時間背景是在二次大戰盟軍反敗為勝的D-Day前96小時左右,邱吉爾(Brian Cox飾)開始懷疑盟軍登陸計劃,可能造成本身過度虧損,甚至諾曼第屍橫遍野,因而在D-Day正式登場前和決策小組中美國歐洲戰場統帥艾森豪(John Slattery飾)及其他盟軍將領屢屢衝突;回到府中,又和四處為其打圓場的夫人Clementine(Miranda Richardson飾)有所爭執。D-Day前夕,邱吉爾發表充滿戰鬥意識的「登陸宣言」,卻無法走出其對D-Day搶灘戰的由衷畏懼。
《Churchill》劇情沒有太多高低起伏,一場又一場的軍事討論以及處處可見邱吉爾於公於私情緒激動,配上邱吉爾片頭至片尾的旁白,充分表達編劇Tunzelmann個人對邱吉爾反戰心態的偏重,可惜故事「真實性」有待商榷!愛爾蘭籍演員Brian Cox造型上頗具邱吉爾風範,舉手投足也能把握本尊的遲暮心態,演出頗有說服力。Miranda Richardson 則將首相夫人的自信和圓韌表達得極端自然。《Churchill》最大錯誤在於一廂情願,扭曲事實以及劇情平淡,看慣英國BBC影視作品的觀眾對於本片可能會有想像中的落差。寄望年底的《Darkest Hour》,不會如此污蔑前人!文:牙牙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