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動的光陰 衝不淡記憶的聲音 — 李辰

2025年5月23日江蘇經典流行音樂臺迎來32歲生日,而我作爲首播的“第一聲”主持人,32年光陰流轉,當記憶的閘門被打開時,那些鮮活的畫面與聲音依然如電流般穿透歲月。此刻回望,萬千感慨或許會凝練成這樣的心聲:

那聲穿越電波的“您好,這裏是江蘇人民廣播電臺文藝臺”早已超越一句開場白——它是時代聲場的座標原點。當年直播間的燈光、導播手勢、卡帶旋轉的機械聲,甚至開播前手心的微汗,都凝固成聲音的琥珀。每一次週年迴響,都是與32年前那個初夏清晨的時空重逢。

作爲“首聲者”,我不僅是頻率的啓動鍵,更成爲萬千聽衆記憶的開關。曾收到聽衆來信:“您的聲音是我放學路上自行車的伴奏”;也有戀人告白:“那首點播的《戀曲1990》讓我們相愛三十年”。聲波織就的隱形紐帶,讓個人職業瞬間昇華爲集體記憶的刻痕。

從卡帶到數字流媒體,從“調頻FM”到“雲端電臺”,我們親歷傳播載體的五次革命。但經典音樂臺始終如礁石——當流行成爲懷舊,當金曲化作時光標本,我們守護的不僅是旋律,更是幾代人共同的情感密碼。

開播前夜反覆調試話筒的忐忑,化作此後三十二年的責任砝碼。作爲頻率誕生的見證者,我比任何人都懂得:第一聲問候不僅是技術性發聲,更是爲未來數萬小時節目定調的儀式。它提醒我,每個音節都可能成爲某人生命BGM中的關鍵音符。

當影像因歲月褪色,聲音卻能在記憶中自動修復。某天重播開播日錄音,電流雜音中年輕的聲音迸發着莽撞的熱情,剎那間與直播間現今迴盪的成熟聲線重疊——原來聲波里藏着時間摺疊術。32年過去,當年那句“我們明天見”的承諾,依然在每一個清晨準時兌現。

導播間玻璃倒影裏,疊印着1993年緊張攥稿的年輕人與今日兩鬢微霜的自己。但當主題曲前奏響起,手指本能推起推子時,我依然確信:有些聲音註定比光陰更固執,它們盤踞在記憶的溝回裏,每當頻率被調準,便甦醒爲整個時代的和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