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e 李

納粹擾世烽火無情,慧眼女傑歷史見證. 8

 

R

 

『I would rather take a photograph Tyne one』     Lee Miller

這不能算是一部典型女性傳記電影,因為祗是「擷取」主人翁生命轉變,成為二戰時期歐洲戰場德國納粹企圖征服鄰國擴展版圖,大規模迫害猶太人,甚至自我毀滅,歷史見證人的「十年」不到經驗「至於Miller年青及戰後各式心態,影片製作群組選擇不提,造成對於Lee Miller一生起伏跌宕期盼有所了解觀眾,或多或少些許失望」。但是片組也可算是

以「間接」手法,控訴二戰時期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『Holocaust 大屠殺』的血腥歷史。

 

 

影片編劇群組為影片結構刻意打造「訪談」格局,由具有英國口音的記者Anthony「Josh O’Connor」訪問老態龍鍾的Lee Miller「Kate Winslet」,透過一張又一張的褪色黑白

照片,及充滿飽受風霜的聲調,道出二戰前後親身經歷的流金歲月和烽火洗禮。先是

如何和法國猶太群友渡假途中,認知英國畫家Roland Penrose「Alexander Skarsgard」

,之後二人墜入愛河定居倫敦。但是目睹德國擴張版圖行動,Lee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攝影機相孔展現戰爭殘酷,決定投入戰場前線成為戰地記者。隨著東奔西走腳步,Lee的實地採訪照片,成為目擊二戰史實珍貴文獻資料。可惜Lee的倫敦Vogue雜誌社上司Audrey Withers「Andrea Riseborough」,無法說服總編刊登Lee的血淚控訴照片,讓Lee在

事業和精神上遭遇多重打擊,間接影響Lee日後身心狀況。

 

本片故事序幕的「隔江猶唱後庭花」,略微道出Lee Miller二戰前「紙醉金迷」生活型

態,之後英國「Blitz大轟炸」,讓Lee決定以戰事記者身分前往戰區,之後大半部影片都

是穿插於大小戰區的災情寫真,這些橋段和記者訪談時手中握有「多張」慘不忍睹照片前後呼應;更透過Lee講解剖析其照相題材選取用意,反映出心態重大轉變,更為Lee之後的「PTSD創傷後壓力症」埋下伏筆。片尾戲劇過程,更為全片畫下淒美句點。攝影師出身的女導Ellen Kuras,透過光影明暗對比,場景再造及鏡頭特寫,幾乎完全呈現出Lee

Miller個人視野,更是符合傳記影片的獨特感受。Kate Winslet的詮釋Lee Miller,戰前

人生享樂,戰時烽火震撼和堅持為歷史見證,戰後三十年受訪時的滿腹滄桑「可惜

老妝不足」,演技精湛處處可見,的確有影后級表現;本片更有多位大咖級助陣,

Alexander Skarsgard的情人老公,Andrea Riseborough的倫敦Vogue慧眼編輯,Marion Cotillard 祗有兩場絕對搶眼戲的法國至友,Josh O’Connor小心翼翼的訪談記者,及跌破

眾人眼鏡Andy Samberg的戰場共事記者,打造出「眾星拱月」的精彩演出。總體而論:

《Lee 李》是部彰顯對於二戰烽火見証有所貢獻,卻少有人知的Lee Miller 戰前戰後

經歷傳奇影片,悲天憫人意義非凡,值得推薦。

8 星

 

牙牙語yarwei@chineseradio.com